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最重要的莫過於有靈魂之窗稱呼的雙眼;可是,有一些人卻在不知不覺、不知道怎麼回事的情形下,發現原本明亮美麗的眼睛裡似乎長了一塊肉,這塊肉的看起來好像眼睛長了翅膀一般,只是並沒有像翅膀那般輕盈好看,相反的,這種情形並不美觀,而且眼睛看起來可能會紅紅的,也常會感到眼睛裡好像有東西似的有異物感。
眼翼的症狀
眼翼早期多半沒有症狀,也極少影響視力,所以常常被忽略。但是因眼睛長有一層厚厚的息肉,上面有眾多新生的血管,每當發炎的時候患者會覺得眼睛容易充血發紅,特別是有合併炎症時,紅腫更是厲害,因此造成美觀上的缺點。而患者也會常常抱怨眼睛裡有異物感,此種狀況刺激久了就會有流淚的現象。日昨,有位來自紐約的美國人Mr. Miller求診, 他表示20餘年前左眼受傷後漲一塊紅紅的贅肉,不太舒服。 此外,因為它會侵犯角膜,使得角膜上皮鄰近眼翼處變得不平滑,影響淚液的均勻分布,容易造成角膜乾燥變薄,更可能導致感染發炎。 進展中的眼翼並會逐步向角膜中央部位增生蔓延,雖然大部分進展速度緩慢,但是若不去管它,一旦侵犯到角膜中心則會遮住瞳孔,嚴重影響視力。而且眼翼愈長愈大,前端部分會逐漸侵犯深層角膜,屆時即使做眼翼切除手術,也會在角膜上留下斑痕,更會使黑眼球部分變得比較不透明。此外,異常肥厚的眼翼也可能造成嚴重不規則性散光,進而造成視力模糊。
眼翼的成因可能與外在環境的刺激有關 黑眼球與白眼球的交界處稱為「輪部」,將黑、白眼球區分為涇渭分明、互不相犯的兩個部分。但是,偶爾有些人的眼睛中會多長出一塊肉,由白眼球緩慢地橫過輪部往黑眼球的部分延伸,這就是所謂「眼睛的翅膀──眼翼」。 眼翼(俗稱龍眼肉),是眼睛結膜下新生的贅肉,來自結膜組織不正常的細胞增生,眼翼是常見的角結膜病變。通常生長在內眼角靠鼻側的瞼裂部位,且漸漸往眼角膜中心方向長過去,只有少部分長在眼白靠近顳側的位置。 其實,眼翼發生的真正原因,至目前仍不十分清楚,許多的研究機構也一直在做這方面的研究,研究發現可能與外在環境的刺激有關,醫師們也認為比較明顯的原因是由於外界環境的影響。 外在環境的刺激包括: (一)長期紫外線的曝曬 紫外線則會刺激一些細胞的生長,尤其是纖維母細胞。所以,長期曝曬在陽光下的人,如運動員或農夫的罹患機率會比較高。此外,農夫可能在田裡工作時眼部會受傷;例如被田裡的泥土或細沙濺起而傷害眼睛;導致眼睛會有小的傷痕,這些都會刺激不正常的息肉生長。 一般多認為,是待在戶外時間太久,長時間暴露於陽光下,結膜受到長時間紫外線的刺激,導致組織不正常增生變厚的退化性病變,因此在陽光較強的環境裡較易發生。 (二)濕熱環境 此外,濕熱的環境也可能會造成不正常的細胞生長,如一些礦坑工作者,也是眼睛很容易受傷的職業之一。這些傷口都會造成發炎,使不正常的組織往裡面長。 (三)乾熱的氣候 灰塵、風沙及結膜的慢性炎症等,都可能是刺激眼翼發生的因素。因此,愈靠近赤道的國家發生率就愈高;台灣地屬亞熱帶,因此也是好發地區之一。 因為眼翼發生與紫外線的曝曬,及與乾熱的氣候、灰塵、風沙及結膜等慢性炎症的長期外界刺激有強烈相關性,因此長期在戶外工作的中老年人如農夫、漁夫,或長時期處於乾燥多塵環境中的礦工,以及乾眼症患者,都較易發生。 其它根據筆者研究及國外研究顯示,多數長眼翼的患者,身體內某些「抑制基因」(Depressor gene)功能不彰,因此不能抑制此種「良性腫瘤」的生長。 眼翼的檢查與診斷 (一)肉眼觀察法 面積較廣、發炎較嚴重者的翳狀贅片,肉眼即可清晰看見,故不需藉助儀器即可診斷出來。 (二)一般眼科裂隙燈檢查 醫師只要使用裂隙燈檢查,即可清晰辦別眼翼與眼裂斑。 眼翼的治療方法 由於不正常增生的結膜部分內充滿了微血管,只要眼睛疲勞或發炎時,會顯得格外紅腫,當眼翼變紅而刺激眼睛時,可局部點用眼藥水或藥膏,以使紅腫消退並減少發炎。若眼翼大到遮蓋瞳孔妨礙視力,或眼翼增厚、眼白成明顯的紅色肉片有礙美觀時,則可借助手術切除。 (一)藥物治療
因為眼翼與癌細胞類似,生長模式不太會受約制,因此如果以手術去除後,有可能還會再繼續生長,而且再長出來的眼翼形狀可能會變得奇形怪狀,讓患者覺得更不美觀。 所以,如果生長位置的範圍小而薄,在外觀上也不是很明顯(例如,在與別人對面交談的時候才看得見,或要仔細看才看得到在黑眼球旁小小的一塊),在這種情況下,有許多醫師並不贊成馬上進行切除的手術,而是會建議患者先施點眼藥水,抑制它不發炎,但這並不表示已經根治了。 倘若眼翼愈長愈大,大到妨礙視力,而且時常發炎、長時間紅腫疼痛的話,最後還是只能訴諸於手術的方式切除。 (二)手術治療-傳統(單純)眼翼摘除法 此種手術後,會留下無結膜的鞏膜,所以,醫師會給予患者一種特別的藥物(Mitomycin-C (絲裂黴素),稀釋過的抗癌藥品),讓患者帶回家點用。雖然一段時間後眼翼可能不長了,但是眼睛的其它細胞卻受傷了,尤其是白眼球下方的鞏膜部,血管被嚴重破壞,造成缺血情況嚴重。時間一久,就會慢慢潰爛掉,因此鞏膜下方會有一塊脈絡膜透出的黑塊。在這種情況下,患者的眼部會很痛,所以長期點用此種藥物並非好方法。 此種眼翼手術雖簡單,但極易復發,早期文獻指出,復發率高達五成,而且患者越年輕,復發率越高;同時,復發的眼翼比原發症狀更厲害更難治療,所以很多人會對手術抱持謹慎,甚至負面的態度。其實,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目前已有許多方法來改善,但即使如此,手術切除眼翼以後,約有百分之十至二十的病例仍會復發。 (三)手術治療-結膜或羊膜補綴移植法 除了上述傳統的藥水,醫師也會建議病患採用另一種方式,就是在手術的時候,用一球棉花浸點藥品,將傷口的位置浸泡數分鐘(視眼翼大小而定),之後,就使用生理食鹽水,將它殘餘的部分洗掉並清除乾淨。在此時,有些醫師是建議補一片羊膜(胎盤內的一種組織),或把旁邊正常的結膜剪一塊來補,即可少用前述藥物了。不過,還是可能復發,只是羊膜或結膜的移植法,相對地復發率稍為降低,也比較美觀。 也有些醫師會在第一手術時使用傳統眼翼摘除法,在二次以上手術時才建議患者使用羊膜組織,將它填補在拿掉的眼翼空缺上。這是因為羊膜本身有一種特殊的因子,它會抑制發炎反應,此外也可以遮蓋住眼翼原來生長的位置與狀況,比較不會那麼紅,看來也比較美觀,而且復發的比率相對地也會比較低。有些開完刀的人,也會服用一些抗發炎的藥物,但是此種方法也無法百分之百保證不會再復發。 醫師們會建議病患在做完手術之後,也要盡量避開造成眼翼再度產生的危險因子比較不會造成生活上的困擾!
全站熱搜
離婚證人、遺矚見證人、結婚證人
留言列表